96 聖帕颱風
基本資訊
第三類颱風 強烈颱風
侵台時間:2007/8/16~2007/8/19
災情損失:中南部、南部、東部
關鍵字:溢堤、堤岸沖毀、水庫毀損、> 500 (mm)、8月、中颱、南部、日本、第3類颱風路徑、西部
事件陳述
聖帕颱風為2007年的第8號颱風,其於8月13日12時在關島西北西方醞釀而生;14日8時升為中度颱風;15日20時便轉增強為強烈颱風;16日8時,中央氣象局發布海上颱風警報,且部分颱風外圍雲層移進台灣東部陸地;20時,氣象局對東部及東南部等地發出陸上警報。17日17時,其暴風半徑已接觸台灣東南部陸地;18日2時減弱為中度颱風;5點40分,颱風中心在花東交界之秀姑巒溪口登陸,成功亦出現16級強風;19日2時減弱為輕度颱風,並即刻自福建廈門附近進入中國大陸;中央氣象局並在14時解除聖帕颱風陸上及海上警報。
氣象動態
聖帕颱風於8月13日生成後,即向西南西方向移動,15日轉為向西北方向移動,17日清晨至白天期間,其發展出了雙颱風眼,且厚實的雲團逐步抵達台灣上空;17時,聖帕颱風行進速度略放慢,隨著暴風半徑接觸台灣東南部陸地,雷達圖上也能清楚地觀察到其雙眼結構。聖帕於18日2時減弱為中度颱風;5時40分,颱風秀姑巒溪口登陸。聖帕進入陸地後強度再大幅減弱,但環流雲系仍相當厚實,使得中南部的風雨漸增,山區雨勢更是大量傾瀉;11時,颱風西移從濁水溪口附近出海進入台灣海峽;19日2時40分左右在金門北北東方進入福建。

雷達圖








水情分析
聖帕颱風侵台期間發展出了雙颱風眼,颱風厚實的雲團逐步抵達台灣上空,使得被颱風籠罩的台灣地區天候呈現不穩定,截至中央氣象局解除颱風警報,聖帕颱風之部分殘留雲系仍造成持續降雨。而颱風期間較大降雨集中在花蓮縣、宜蘭縣、屏東縣、高雄縣及嘉義縣山區,若以流域來區分,主要分布於蘭陽溪流域、太魯閣河系流域、花蓮溪流域、秀姑巒溪流域、高屏溪流域上游、曾文溪流域及彰化沿海河系流域;聖帕颱風累積降雨前20名以高屏溪占比最多,計有15個雨量站,顯示本次颱風降雨多集中於高屏等南部地區,見下圖。
累積雨量圖


災情處置
颱風在短時間所帶來的急遽降雨,容易造成低漥地區因水流宣洩不及,而導致淹水災情發生。除台北縣汐止市產業道路淹水災情在北部外,其餘皆集中於宜蘭、花蓮、彰化、嘉義、台南及屏東等,尤以屏東縣之淹水涵蓋地區為最廣,其所屬之萬巒鄉泗溝村、五溝村、赤山村及萬金村之淹水深度也最深。
衍生行為
一、 應變作業及時發揮
二、 氣象預報精準,調度合宜
三、 花蓮南區因颱風登入、河川淤積而損失慘重
四、 經濟部之易淹水計畫辦理
重要經驗
此次颱風所帶予我們之重要經驗及啟發如下:
一、 儘速全面檢討防洪設計標準
二、 加速進行主河道及區域排水系統疏濬清淤工作
三、 建立防洪排水防洪安檢機制,避免造成防汛缺口
四、 山區公路排水工程設計標準之訂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