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2019年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淹水事件
[國際]2019年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淹水事件
基本資訊
發生時間:2019年11月11日-11月20日
影響區域:義大利南部地區,威尼斯全市被大水淹沒
一、事件描述
2019年11月11日因低壓造成強降雨橫掃義大利各地,義大利南部地區爆發大面積洪災。自11月12日起,義大利威尼斯受到低壓環流之強降雨、漲潮及潟湖地形之影響,威尼斯全市被大水淹沒。
11月12日晚上10時50分(當地時間) 官方資訊表示為水位最高峰,達到1.87公尺,僅低於1966年的紀錄水位1.94公尺,創下1923年以來的歷史第二高之記錄。位於聖馬可廣場東面的聖馬可大教堂(St. Mark’s Basilica),其建於12世紀的教堂下方地下墓室,在11月12日遭海水完全覆滅,儘管當局緊急出動抽水機,但教堂人員表示:水災已對於教堂造成不可修復的重創,包含大理石柱、牆面等裝飾,恐因海水浸泡而受損。而此次災情,也同時造成2人死亡。
過去一個世紀,在全球暖化下,海平面上升,讓威尼斯淹水幾乎成為城市常態,然而這次水災,整座城市至少80%的地區淹水,各大博物館暫時關閉。
威尼斯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古城,市內許多熱門景點與歷史古蹟,包含格麗蒂宮五星級飯店(Gritti Palace)、「世界最美書店」之稱的沉船書店(Libreria Acqua Alta)等,在此次淹水事件中都無一倖免。
11月13日義大利總理孔蒂(Giuseppe Conte)宣布威尼斯進入緊急狀態,並表示,這是威尼斯53年來,遭遇的最嚴重水災。
11月15日威尼斯市長路易吉·布魯格納羅(Luigi Brugnaro),宣布關閉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St. Mark’s Basilica),這是聖馬可大教堂歷史上第6次淹水災情,其淹水深度超過一公尺。
11月15日水位高峰過後水勢卻沒有就此消退,水位再度高漲至1.6公尺,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三高紀錄,並被當地人形容為極不尋常的「末世水災」。

(資料來源:力報https://www.exmoo.com/article/131371.html)
二、災情描述
威尼斯是世界最著名的旅遊城市之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2019年11月11日起之低壓環流強降雨,威尼斯市內多處知名的觀光景點遭到大水淹沒。主要災情描述如下:
- 聖馬可廣場(St Mark’s Square)、聖馬可大教堂(St Mark’s Basilica)、南側的總督宮 the Doge’s Palace) ,因位處威尼斯地勢低漥處,其淹水深度超過一公尺,教堂內之裝飾,恐因海水浸泡而受損。
- 鳳凰劇院(La Fenice Theatre),劇院內部並無直接受到淹水影響,但洪水已經進入該劇院許多電子和防火等設施的控制室。
- 格瑞提酒店(The Gritti Palace)始建於1475年,本次水災給酒店內部造成嚴重破壞。
- 佩薩羅現代藝術畫廊(Ca’ Pesaro Modern Art Gallery)由於水災發生了電線短路,引起一場火災,首當衝擊該畫廊樓上東方藝術博物館之3萬多件作品,損失的細節尚不清楚。
- 位於威尼斯城和亞得裏亞海之間的佩萊斯特裏納島(Pellestrina)也遭遇嚴重災害,其中,已知的兩名死者都是來自佩萊斯特裏納。
- 威尼斯著名的水上巴士Vaporetti停運。
2019年11月12日水位達到50年來最高的187公分後,聖馬可廣場(St Mark’s Square)淹水災情,威尼斯當局雖隨即調派抽水機處置,但當天仍因災情即造成 10億(歐元)的損失。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三、政府應變作為(國際援助)
2019年11月12日的大潮中,位於聖馬可廣場東面已有千年歷史的聖馬可大教堂(St. Mark’s Basilica)下方建於12世紀的地下墓室,慘遭海水「完全覆滅」,儘管當局緊急出動抽水機,但威尼斯主教莫拉利亞(Francesco Moraglia)卻表示:水患已造成「不可修復的重創」,包含大理石柱、牆面馬賽克鑲飾等,都恐因海水浸泡而受損。
(一) 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2019年11月12日為因應極端潮水,威尼斯全區已一連停課3日,水上公車停擺;14日義大利總理孔蒂(Giuseppe Conte)在前往威尼斯勘災後,也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啟動金援紓困水都。孔蒂表示,義大利內閣已同意金援威尼斯2,000萬歐元(約新台幣6.8億),協助後續救援與復原工作,並宣布11月26日舉行會議商討城市的結構與治理問題。

(資料來源:世界日報https://www.worldjournal.com/6623910/)
(二) 旅遊補助
凡是住房受到影響的居民都可立刻領到最多5,000歐元(約5,500美元)的政府補助,餐館和商店最多可領到2萬歐元。
(三) 「摩西計畫」
2003年當地政府就有設置一個防洪系統的「摩西計畫」,在1984年完成設計,斥資近60億歐元(約66億美元),2003年由總理貝魯斯柯尼主持動工典禮,原定2016年完工,義大利總理孔蒂表示,目前已完成約9成,將整合技術支援盡速啟用,最新完工日期訂於2021年底。防洪閘門由78座水閘組成,共分為四段,威尼斯潟湖處於高水位時,防洪閘門會在潟湖口從海床升起,阻擋海水進入潟湖地區。

(資料來源:世界日報https://www.worldjournal.com/6626947/)
四、致災原因研判
(一) 地理因素
威尼斯潟湖(義大利語:Laguna di Venezia),是亞得里亞海北端的一個潟湖,義大利著名城市威尼斯即位於潟湖內。威尼斯是一座由124個島嶼組成的瀉湖城,島與島間以橋連接,目前已超過400座橋,威尼斯潟湖總面積約550平方公里,其中島嶼面積約占8%,永久水域面積占11%,其他80%的面積為灘涂,該潟湖是地中海區域內最大的濕地。
威尼斯是水都,經過長年訓練,威尼斯人善於應付淹水,許多商店、餐廳、甚至政府機關,都裝有擋水板和抽水機。有時淹到腳踝或小腿肚,不少店家仍照常營業,服務生穿雨鞋從容地端盤子,常使遊客嘖嘖稱奇。

(二) 氣候因素
每年秋冬雨季加上漲潮和來自亞得里亞海強勁的風,所造成的氣象風暴。《華盛頓郵報》指出,除了潮汐、氣候變遷之外,這波大潮之所以特別嚴重,與義大利半島南方海域的低壓氣旋有關。在義大利半島西側的第勒尼安海(Tyrrhenian Sea)上,有異常強烈的熱帶氣旋盤據,其極為強勁的風勢,與來自北非,一路經過地中海、義大利半島東側的亞德里亞海的東南風,一齊吹往亞德里亞海西北的威尼斯潟湖。在強風推波助瀾下,不斷推往威尼斯的高漲潮水,也就助長了水患肆虐。近年來,每到入冬的11月份,這座義大利「水都」的淹水畫面,總是不斷上演,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跡象。

(三) 地層下陷、海平面上升
觀光人數每年約3,000萬人,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1900年至今已下陷30公分。由於全球暖化,海平面逐年上升,淹水致災機率攀升。
(四) 官僚貪腐
近年淹水已成日常的威尼斯,今年為何特別嚴重?除了氣候地理因素,當地新聞報導天災之外,被寄託治水希望的「摩西計畫」一再延後完工,官僚貪腐亦是造成釀成威尼斯「末世水災」的人禍。
自1966年威尼斯的最惡水患後,義大利政府開始商討治水計畫,但一直遲至1980年代,才終於拍板籌備「摩西計畫」(MOSE)。實際工程執行則延宕到20年後,摩西計畫終於在2003年破土動工,訂於2011年完工啟用,然而浩大工程在一連串貪污腐敗醜聞(2014年,時任威尼斯市長因涉嫌貪污摩西計畫募資專款2,000萬歐元而下台)、政治角力(威尼斯近年由左派執政;但其所在的威內托大區向來都是右派大本營),以及環保人士抗議「恐破壞潟湖生態」下,計畫數度延宕,防洪閘的工程從大約10年前開始動工,但期間因為意大利經濟危機導致延誤撥款而被迫中斷,預算更超支破表,威尼斯防洪閘工程經費到目前已經超過70億美元(約2,300億台幣),原預定2017年完工,至今仍在趕工,估計至少要到2021年才會完工。

(資料來源:公視雲端世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w6pvUlfBW4)
五、檢討借鏡
目前,臺灣在因應水災、風災來襲之災前、災中、災後的應變處置,主管機關已有標準作業流程並行之有年,規劃亦較許多國家完善,且近年之災害防救觀念思維,也已由被動之救災搶險,轉變為主動式之防災、避災。
透過這次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淹水事件,威尼斯因「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古城的背景,一年吸引近2000萬遊客,故除典型淹水災情以外,世界各地更關注,歷史古文物或觀光相關設施因洪汛災害造成的損壞,是否會造成文化財及觀光財的重大損失。
臺灣108年1月-9月觀光人數較去年同期成長10.41個百分點,觀光對於本國亦是相當重要的產業,故水災主管機關與文化及觀光相關部會之橫向聯繫及整合,在此案例下更為重要。未來應導向部會通訊及整合、專門為觀光、文化相關設施之災前、災中、災後處置等主要原則,未來可朝以下具體措施努力:
(一) 政策架構與機制的建立
世界各國正透過相關公約、政策架構和作業程序,擬定文化資產保護措施以降低災害風險。如「2015-2030年仙台減災綱領」(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為文化資產災害風險管理提供了基礎共識和有利的政策環境。
國內應有法律、政策和體制架構和運作機制支援的回應。連結文化資產與國家災害管理政策和體制架構,從風險評估到整備、應變和復原建立利害關係者和主管機關之管理責任及合作機制;災後復原亦需要加強不同利害關係者的協調,尤其文化部應主動參與復原重建策略。
(二) 文化資產減災及整備
文化資產的脆弱度與其實質環境特徵有關,例如:災害類型及潛勢屬於在地特質,對文化資產的不利影響也有所差異。洪水、地震、坡地災害、火災、長期氣候影響和其他天然災害都可能造成文化資產的破壞。
- 災前減災:規劃減災策略及實質環境減災,如搭配外部實質環境的改善,內部工程技術進而加強建築物和古蹟的穩定性或完整性。
- 災前整備:定期對文化資產進行跨領域的全災害風險辨識、風險評估及脆弱度評估。並依此制定災害防救計畫。
(三) 應變之通訊及整合
近年來,臺灣各縣市政府,逐漸引入全災型應變中心,即當各類型災害發生時由一個機關主導,進行分工並建立複合型災害SOP,其功能分組為規劃計畫、後勤、財務行政、緊急服務、人道服務、工程處置等組別,擔任與各地方政府溝通及合作救災角色。在目前水情災情的應變作業,應明確納入文化歷史資產的保全及預防工作。
(四) 災後之復原
文化資產修復應為更好的重建,在災害發生後,若有機會復原文化資產,應積極考量氣候變遷趨勢及未來災害風險,再次充分完整辨識災害,全面導入因應各類災害的保護技術。此時應為各部會之整合,文化資產之復原雖為文化部門之職權,但水情主管機關亦可針對水文相關,提供專業之意見。
期望未來在災情應變工作外,能整合更多部會的能量,藉由強化各部門之間橫向聯繫與整合,達到強化應變效能、增加救災效率的目的。期待我國救災體系能逐年改善,展現出具體成效,防災、救災、不懼災。
附錄:災情照片

(資料來源:科技新報BBC news中文http://technews.tw/2019/11/25/venice-flood-outflow-of-population/)

(資料來源:科技新報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資料來源:力報https://www.exmoo.com/article/131371.html)

(資料來源:力報https://www.exmoo.com/article/131835.html)


(資料來源:新唐人電視台https://www.ntdtv.com/b5/2019/11/13/a102706026.html)

(資料來源:新唐人電視台https://www.ntdtv.com/b5/2019/11/13/a102706026.html)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2019年11月17日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資料來源: 新唐人電視台https://www.ntdtv.com/b5/2019/11/13/a102706026.html)

(資料來源: 新唐人電視台https://www.ntdtv.com/b5/2019/11/13/a102706026.html)

(資料來源: 新唐人電視台https://www.ntdtv.com/b5/2019/11/13/a102706026.html)

(資料來源: 新唐人電視台https://www.ntdtv.com/b5/2019/11/13/a102706026.html)

(資料來源: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11/14/n11654473.htm)

(資料來源:世界日報https://www.worldjournal.com/662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