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旱災

基本資訊

應變期間:99年10月23日至100年05月26日
主要災區:北部、中部、南部
關鍵字:旱災、節水、水庫枯旱


事件陳述

民國99年10月23日梅姬颱風過後,全臺灣降雨開始減少,100年1~2月降雨偏少情形更為明顯,中部明德和鯉魚潭水庫降雨僅歷年平均之19%~39%,最先反映降雨嚴重偏少之徵兆,中區水資源局率先於2月21日成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少雨亦導致北部寶二與石門水庫蓄水率快速下降,2月23日北區水資源局成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因應缺水狀況。3月後各地水情更為吃緊,中央氣象局預報臺灣地區處於降雨偏少的大環境,9日石門水庫水位233公尺,低於運轉規線下限,寶二水庫蓄水僅40%。24日水利署及各水資源局研商供水情勢決議,因應北部與中部地區水情不佳,4月1日起板新、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及彰化等地區,實施第一階段離峰時段降低管壓供水措施,以節約用水延長供水時程;同時,水利署於3月24日成立「旱災經濟部水利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水利署應變小組),25日經濟部簽報成立「旱災經濟部災害緊急應變小組」(經濟部應變小組)。

亢旱期間經濟部與水利署應變小組及各水資源局透過水文監測滾動檢討、總量管制、用水調度、降壓供水、加強灌溉管理、節水宣導與省水補助及運用抗旱井等措施因應各地旱象,同時積極進行人造雨作業,加上5月12~26日梅雨滯留鋒面造成降雨,全臺水庫至5月底進水量達3億9,600萬立方公尺,各地水情舒緩,民生及工業用水預計可供應至7月底,5月26日第5次旱災水利署災害緊急應變會議決定暫停為期兩個月之緊急應變小組運作。

受到大氣環境影響,民國100年臺灣地區創最晚發生春雷紀錄,春雨雨量偏少,在無法預知未來長期降雨量之情境下,嚴密注意推估水情變化與保持未雨綢繆之抗旱心態實屬必要。為因應未來天氣之極端變化型態,抗旱應列為常態性工作,平時需加強水庫清淤浚渫、維護管理大型埤塘、推動雨水貯留系統、自來水管線檢修與汰舊換新、推廣飲用水分離觀念與省水器材及工業用水回收再利用之相關技術。爰將今年抗旱作為、資料及檢討彙整成報告,希望做為爾後發生乾旱缺水時之參考,有效達成避難減災之目的。


水情分析

民國99年經5/7、5/23、5/29、6/10、6/12、6/21、6/23、6/25、7/26、8/8豪雨,及康森、燦樹、電母等颱風外圍環流帶來豐沛雨水,至8月3日石門水庫有效蓄水量達1億974萬立方公尺,接近滿水位,佔整體有效蓄水量94.2%;曾文-烏山頭水庫有效蓄水量4億6,602萬立方公尺,佔整體有效蓄水量之76.1%;南化水庫有效蓄水量9,997萬立方公尺,佔整體有效蓄水量之101%,為臺灣地區各水庫蓄水較豐期,經濟部於8月11日撤除「旱災經濟部災害緊急應變小組」及「旱災經濟部水利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然而10月23日梅姬颱風侵臺後,臺灣地區進入約半年的枯水期,觀測資料顯示,降雨偏少之地區自100年1月在東部,2月擴及全臺灣;3月臺中以北降雨明顯偏少,4月則向南延伸至南部高雄;5~6月臺中至高雄沿海仍持續少雨(圖1-1)。由於各水庫平均降水量不斷下降,100年2月21日中區水資源局(中水局)成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23日北區水資源局(北水局)成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以為因應。3月中旬,北部寶二水庫、中部明德與鯉魚潭水庫及南部曾文-烏山頭水庫,蓄水量低於歷年(95~99年)同時期,顯露缺水旱象,24日經濟部水利署成立「經濟部水利署旱災災害緊急應變小組」(水利署應變小組),25日經濟部成立「經濟部旱災災害緊急應變小組」(經濟部應變小組)以為因應。


災情處置

依據災害防救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經濟部為中央旱災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負責指揮、督導、協調各級災害防救相關行政機關及公共事業,執行各項災害防救工作。

民國99年梅姬颱風侵臺後,除東北部地區外,各地降雨不佳,河川流量與水庫進水量持續減少,造成水庫蓄水嚴重偏低。北部地區寶二水庫降水僅為歷年同期之67%、鯉魚潭水庫僅52%,嚴重影響至100年6月底之民生及工業用水。水利署因供水情勢漸形嚴峻,100年3月24日上午10時召開「100年上半年各地區供水情勢檢討會」,邀請行政院農委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北自來水事業處、臺灣自來水公司、各縣市政府、各農田水利會、澎湖、金門、連江縣政府及本署相關組室暨各區水資源局參加,針對旱象研討因應措施。會中決議,石門水庫民生用水持續採每旬1,200萬立方公尺打9折總量管制,農業用水3月下旬起以計畫量75折為供應上限、4月上旬起以7折為供水上限,並視天候狀況機動減量供水。寶二水庫供水總量管制每日15萬立方公尺、鯉魚潭水庫每日50萬立方公尺、南化水庫每日45萬立方公尺。由於北部與中部區域部分水情不佳,4月1日起板新、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及彰化地區實施第一階段離峰時段降低管壓供水,以延長供水時程,並請新竹與苗栗水利會加強灌溉管理,臺水公司儘速完成頭前溪抗旱井發包出水準備工作、研擬臺中臺中地區備用水源計畫、提升高雄地區自有備用地下水源每日20萬立方公尺至40萬立方公尺。為確保6月底前民生及工業用水無虞,決議採取更積極之用水管控與抗旱整備工作,有直接成立「旱災經濟部水利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之必要,因此,水利署於100年3月24日成立「旱災經濟部水利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並於25日簽報成立「旱災經濟部災害緊急應變小組」,以密切監視水情,並就相關因應對策、停灌休耕及經費籌措等,採取滾動式檢討方式適時因應。

自100年3月25日成立「旱災經濟部災害緊急應變小組」,至5月26日撤除之亢旱期間,應變小組除因應天氣變化處理各項乾旱缺水問題外,並定期抽檢人造雨器材設備,視缺水需要,邀集相關部會、機關單位及地方政府,共召開5次「旱災經濟部災害緊急應變小組」工作會議、實施13次人造雨作業。北區水資源局共召開11次「100年度水源調度協調」會議、中區水資源局共召開3次苗栗地區、4次臺中地區及4次彰雲投地區水源調配會議與3次「旱災緊急應變會議」、南區水資源局共召開13次「旱災緊急應變會議」。各會議適時協調調度、緊急應變及實施限水措施,有效運用水資源,避免旱災災情擴大。


衍生行為

一、水文監測滾動檢討

經濟部水利署暨所屬各水資源局對水資源的運用與調度均有相當的經驗與警覺,隨時注意水情變化,保持未雨綢繆預期抗旱之心理準備。各水資源局均密切關注天候及水情變化,定時蒐集中央氣象局月長期展望與季長期預報資料,定期滾動式開會研商檢討,水情與水源調度掌握極具成效。

二、總量管制調度用水

石門水庫水位低於240公尺以下,民生工業用水即採每旬1,200萬立方公尺總量管制,並請台水公司優先利用側流量(含三峽河取水)及調用水利會加強灌溉節約用水量,並向北水處購水每日至少30萬立方公尺以上,不足數再由石門水庫供應。農業用水視天候狀況機動打折供水,及石門水庫支援新竹地區,及新竹地區之公共用水自隆恩堰取水15萬立方公尺,並進行寶二水庫出水總量管制,對各地區供水靈活調度極具成效。

三、降壓供水灌溉管理

因應北部與中部地區水情不佳,4月1日起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及彰化地區實施第一階段離峰時段降低管壓供水,以延長供水時程,並讓民眾了解政府應變作為,希望民眾能愛惜水資源,共同抗旱。

各水資源局均能密切掌控水情變化,適時請各相關農田水利會加強灌溉管理用水,對減少水資源之流失具有成效。

四、節水宣導與節水成果

為鼓勵節約用水,水利署集結各相關單位推動節水評比活動、推廣家庭使用節水墊片、補助民眾兩段式馬桶配件換裝及製作發送節水宣導影帶推動全民節水活動,並透過教育部推動政府機關及學校「四省專案」,呼籲企業贊助捐贈提供全國小學裝置省水閥,同時請科學園區各廠商整備蓄水設施,減少空調用水等措施。雖然推廣初期各項措施之實際成效不顯著,但若持續長期宣導國人節水觀念,建立良好節水習慣,未來面對乾旱,除可安定民心,在「節流」方面也將有顯著效益。

五、抗旱井與人造雨

在乾旱缺水初期,主要抗旱作為以「節流」為主,可透過限水、節水及調用農業用水等方式調配水資源。但當旱情越趨嚴重時,除「節流」外,尚需配合「開源」以穩定各項水源供應,包括由抗旱井方式獲得額外水源與人造雨方式增加降雨量。過去因乾旱發生頻率低,抗旱井易受忽略荒廢,至遭遇乾旱時才臨渴掘井,緩不濟急。由於氣候變遷可能致使旱澇加劇且頻率增加,抗旱井實為重要之緊急備用水源,平時需定期維護與保養,確保其出水功能,方能於遭遇旱災時充分發揮其功效。

人造雨為細緻之科技化作業,有地區局部條件特性,需設定相關模式,包括應用高解析中尺度WRF氣象模式、HYSPLIT氣流軌跡模式及MM5暖雲種雲模式等分析評估,加上長時間實驗與作業測試,才能針對當地環境設計合適之人造雨作業方式。然目前臺灣之人造雨經驗與研發能力尚在發展階段,除多方參酌國外經驗技術,以科學方法長期性進行地面與空中人造雨實驗作業累積經驗,同時積極發展成效評估技術,不斷更新進步,望未來遭遇乾旱時,能在「開源」方面協助抒解供水危機。


重要事件過程


重要經驗

臺灣地區的年平均降雨量超過2,400毫米,然受地形、氣候與人口因素影響,仍有缺水的現象,近三年來水災旱災同時發生,顯示臺灣地區「水」問題的挑戰性越來越高,若僅以過去的經驗,無法圓滿處理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100年乾旱的地區主要為臺中及彰化以北至石門水庫灌區之桃園地區,5月份起南部的曾文-烏山頭灌區和大高雄地區亦顯示水情吃緊現象。缺水因素是受到大氣影響,創最晚發生春雷紀錄,以致春雨推遲且雨量偏少,在無法預知未來長期降雨量之情境,密切注意水情變化及嚴密推估,保持未雨綢繆之抗旱心理是屬必要。

在各水資源局及相關人員密切合作之下,透過水文監測滾動檢討、總量管制、用水調度、降壓供水、灌溉管理、節水宣導與省水補助、抗旱井與人造雨等措施與手段,及5月中旬起梅雨鋒面適時帶來連續2周之豐沛雨水,解除今年為時2個月之抗旱作戰,為因應未來天氣之極端變化型態,抗旱應列為常態性之工作。此外,其他平時仍需加強之抗旱作為如下:

  • 持續加強辦理水庫清淤浚渫作業,恢復水庫之蓄水功能。
  • 加強農田水利會所屬之大型埤塘做好平時維護管理,以利乾旱期間能納入整體水源之調配運用。
  • 加強推動雨水貯留系統,做為農業、工業、民生及消防用水之替代性水源。
  • 加強自來水管線檢修及汰舊換新,減少水資源漏失。
  • 推廣飲水及用水分離觀念及省水器材和工業用水回收再利用之相關技術。
  • 推動宣導合理水價之觀念,研擬旱季彈性水價政策,達到以價制量及節約用水之習慣。
  • 加強推動政府興建或研究提供獎勵民間興建海水淡化廠,解決水源不足問題。

資料下載

檔案連結

You may also like...